江南文化“悠久”“温润”“吴语”“诗性”“富庶“繁华”

发布时间:2021-06-25 13:38:19
编辑:
来源:美术报
字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因风景而优美,又以其“诗”、“自由”等特质在诸多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但江南文化的特质不单是古镇小桥流水、画船听雨眠的诗意情怀,还应该有更大的气魄和展示场。

6月11日,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一体同观·沪苏美术交流季(2021)苏州国画院特展上海巡展”,就是一次助推江南文化体现国际范的积极尝试。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断从苏州汲取诗的养分,成为传播江南文化的上佳台,古典的苏州和现代的上海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沪苏同城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和上海的协同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两地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愈加频繁、推陈出新。为大力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凸显苏州“最江南”的文化特质,构建完善“沪苏同城化”工作机制的会议精神,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指导下,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协同苏州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发起“三生长忆是江南‘一体同观’沪苏美术交流季(2021)”活动,一系列美术展览在苏州、上海两地呈现。

在开幕式现场的媒体交流会上,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苏州美术馆馆长李红谈到,“三生长忆是江南是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自2019年开始打造的江南文化品牌项目,以江南文化为共同文化标识,梳理江南文脉,举办具有学术价值和业界影响力的大展。”

今年的交流季分为三个展览,汇集了苏州国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共计84位老中青优秀国画艺术家的147件作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下,画家们对生长于斯的江南焕发出崭新的创作热情,以新时代江南文化为出发点,创作出接地气、有底气,彰显文化自信的优秀作品。本次巡展为苏州国画院21位艺术家创作的84件作品,希望通过展览的交流、艺术的碰撞,不仅两地艺术家可以在创作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两地人民也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城体验感,增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何为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教授曾经对江南做过精彩的描述:历史学家说她“悠久”,地理学家说她“温润”,语言学家界定她的关键词是“吴语”,美学家对她的评价是“诗”。在经济学家看来,她是“富庶”与“繁华”的代名词,而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眼里,她就是诗词歌赋,就是画山绣水,就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风花雪月。在“江南文化”的助推者李红看来,她代表“包容”与“开放”,是苏州这所具有浓郁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文化理念。

1960年,苏州国画院前身苏州国画馆成立,1979年更名为苏州国画院,1985年迁入听枫园。60年来,苏州国画院发扬吴门画派的精髓,名家辈出,精心创作、锐意开拓,形成了江南画坛极具特色的艺术力量。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于1960年,自成立以来汇聚了上海地区最优秀的书画篆刻艺术人才,又吸收了北京等地的美术名家,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形成了彪炳史册的大师群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术人才,实现了传统书画在新中国、新时代的成功转型。

地缘相,人文相亲。两家画院年来在沪苏两地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要求下,不断加强互通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样本。这次的交流展也是共同在“江南文化”的主题背景下,两家画院画家的同台竞技

同一主题,沪苏两地的画家在表现风格上有何不同呢?

在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陈翔看来,“苏州文化传统丰厚,文脉悠远,与上海文化有着互融互通的渊源。海派文化有明显的姑苏印记,姑苏文化和海派文化共同成为江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比来看,上海的画家个化意识更强,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更为丰富。苏州的画家传统意识更强,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为明显,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和内敛,展现出一种对江南文化的诗表达。”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国画院副院长孙宽表示,在中国画领域,苏州和上海有说不尽的渊源。上海中国画院展出的作品,体现出了创新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展出的许多老画师的作品用笔用墨用色都非常大胆,从中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如同年轻艺术家般的创作热情。而苏州国画院呈现的作品,江南味道更加浓郁,艺术家们更加擅长用“吴门画派”的传统样式,表现自己理解的独特江南风貌。(崔艳)

   原标题:江南文化“悠久”“温润”“吴语”“诗性”“富庶“繁华”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