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能否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明天

发布时间:2017-08-31 08:36:55
编辑:
来源:新华网
字体:

8月17日,函谷关镇梨湾塬村《道德经》进村入户宣传栏。新华网 王威 摄

8月17日,函谷关镇梨湾塬村种植的葡萄。新华网 王威 摄

黄河岸边,探访“老子”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函谷关镇,几乎每个村子的墙上都有《道德经》内容,村民们对“紫气东来”“公孙白马”“鸡鸣狗盗”“玄宗改元”等典故颇为熟悉,几乎可以信手拈来。他们对《道德经》也颇为了解,有的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些经典名言。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管理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赞芳认为,函谷关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从不缺乏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它是中原与西北文化交流融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因此,耳濡目染之下,村民们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

灵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章江丽说,“这算是函谷关镇‘特产’吧”。她说,厚重的文化,充沛的阳光,宽阔的黄河,造就了这里淳朴的民风。千百年来,函谷关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勤奋的汗水和快乐的笑脸,将适合在这里种植的作物种了个遍,从最初的谷子,到后来的大枣,再到现在的苹果、葡萄、桃,让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充满着淳朴恬淡的果园风光。

函谷关镇梨湾塬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村里的墙上是《道德经》的名句名言,文化广场的一面墙上画着硕大的《百猫图》,画中的猫儿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村外的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晶莹剔透,馋涎欲滴。村边的公路上,不时有外地客商前来购运,其中竟有一位来自福建的客商。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瑞革介绍,梨湾塬村人口1500人,耕地3000多亩,基本上是黄土丘陵,以前浇地基本靠天。现在,自来水通了,手机有了,就连小汽车也增加到160多辆。张瑞革说,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林果,葡萄种了1300亩,每亩纯收入15000元。桃子种了600亩,收成也不错。

梨湾塬村相当整洁,没有鸡飞狗跳,没有追逐嬉闹,就连公路拓宽工程也格外顺利。该村一位村民说:“支书用高音喇叭吆喝了一下,大家就自觉清理自己的田间地头,甚至连补偿款都没问。”

“梨湾塬村是函谷关镇的一个缩影,”函谷关镇党委书记樊志刚说,“函谷关镇辖下的17个村庄基本上都是如此,淳朴的民风、富裕的生活,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吧。”

标签: 函谷关镇 产业 文化

   原标题:文化产业能否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明天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1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