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怎么说“锂”?

发布时间:2022-04-07 21:04:13
编辑: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锂、钴、镍等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令新能源汽车中下游企业持续承压。近期,不堪成本上涨重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选择以整车涨价来消化压力,引发市场波动和监管层关注。这轮整车涨价的后果,除了将影响车企销售量和利润率,也令业界对于正处于上升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少了一分狂热,多了一分慎重。

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业界观点较为一致,主要源于供需矛盾。更具体点,就是锂价飙升。分析认为:一方面供给不足。受疫情影响,海内外锂资源生产交易活动受限,海运能力不足,短期内供给有限,加之产能释放周期较长以致供给延迟。另一方面,需求陡增。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136万辆增至350万辆,销售增幅惊人,加之市场前景看好,企业扩大产能、增加储备的需求预期也随之激增,从而带动锂资源需求陡增。

从表面上看,解决新能源汽车遭遇的这轮“原材料之困”,就应着眼于采取有力措施保供稳价,以缓解供需不平衡问题。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我们还应对供需两端的真实情况有更清醒地认识:

其一,从供给端来看,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供不应求。以锂价为例,从去年年初的5万/吨涨至目前的50万/吨,已明显背离了供需基本面,产生非正常的增长。这其中,一些掌握上游垄断资源的炒作方为抢抓锂能扩张前的最后窗口期,实施的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锂价的非理性、投机性上涨。诚然,资本是逐利的,企业也以追求更高利润和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但在上游企业和投机资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却也在损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二,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原材料以及动力电池的需求存在一定泡沫。这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已久的产能过剩风险。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年,但当年销量仅136.7万辆。即使2021年销量达到创纪录的350万辆,也离产能满负荷运转相距甚远。从企业来看,除了头部车企产能利用率达到甚至超过100%,其他车企产能均存在过剩问题。更何况,已有车企还在加速扩产,以及还有不少的企业宣称要跨界造车,让这轮新能源“造车热”显得愈发火热。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能大量闲置,不仅会造成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的浪费,从供需端来说也会营造出需求激增的“繁荣假象”,诱导市场不合理预期,引发投机资本跟风涌入,进而传导至中上游产业链助推价格上涨。当“造车热”狂潮褪去之后,除了留下荒草丛生的产业园、失业的工人、重陷凋敝的当地民生等一地鸡毛,也将打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正常发展节奏。此外,中上游产业链亦不能独善其身,当需求泡沫破裂之后,其产能的周期性过剩危机或将随之暴发。

那么,对于监管层来说,如何保供稳价、引导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笔者认为,运用行政手段调控锂价,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对接,适度加快锂、镍、钴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进度,重点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措施,短期内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但行政调控并非“万能药”,其存在一定的实施难度,效果还有待观察:一是锂价上涨根源在海外。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2021年65%的锂原料需要从海外进口。二是过往经验显示监管效力有限。去年至今,锂价一路飞涨,监管层多次发声,对市场情绪造成扰动,如今市场或已脱敏,在供需错配的基本面之上,若无更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出台,行政调控对锂价的影响或将有限。

从中长期来看,引导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还应从“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入手综合施策,协力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两端的“肠梗阻”。

首先是市场主导。客观上看,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扰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补贴退坡背景下走向市场化的必上一课,短期内的价格扰动也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更趋成熟稳定,并不见得全无益处。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所讲的供求二字,有买有卖,上游价格高企必将抑制下游购买需求,上下游在经过市场博弈之后也会形成新一轮的供需关系,对此不必过分担忧和解读。

其次是政府引导。首先,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原材料的保供稳价,必须加快构建开发采购并举、国内国际互济的多元化资源保供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涉及到众多领域,须多部门联动,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施政智慧和能力。其次,应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企业应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在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应再新增产能布点。同时,还应加速淘汰过剩产能,遏制盲目投资,挤出虚假市场需求水分。这方面,还应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此前已有媒体曝出,部分地方对汽车产业投资项目“重招引、轻监管”,一批优质产能出现较大规模闲置。再次,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节本增效,依然是应对成本上涨压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尤其是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完善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都将是有效缓解原材料供给矛盾的重要途径。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倘若跳出原材料上涨的短期纠葛,我们会看到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一个群雄逐鹿、资本竞投的丛林时代,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有机构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天花板为1000万辆,以2021年350万辆的销量来看,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若从其逐年大幅攀升的市场渗透率来看,达到天花板或将为时不远。也有专家预测,未来两到三年,海内外中上游企业布局的产能将得到有效释放,锂资源将达到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到了那时,现在新能源汽车遭遇的“原材料之困”,或将不复存在。而业界届时该担心的问题,或许就是反过来了。

(产经观察员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

标签: 价格上涨 科技创新 囤积居奇

   原标题:新能源汽车,怎么说“锂”?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1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