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储能年度盘点:数量上进击,质量上彷徨
2021年是储能政策元年。
迎着“碳中和”的东风,一系列储能政策频繁出台,大大超出预期,锂电、光伏、风电、能源央企等各路玩家纷纷涉足,新型储能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但是,从目前产业实践以及相关上市公司数据来看,储能业务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在低基数、高增长的同时,受上游材料成本上涨、下游投资方观望、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毛利率下滑,盈利能力普遍不强。
目前,新型储能在业务数量上表现乐观,但在业务质量上差强人意,市场化机制不成熟,正处于如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演化升级的关键阶段。
01
三类典型玩家
新型储能从应用领域上可以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但从业务模式角度可以分为三类玩家,更为贴切,并代表了三类不同的资源禀赋:
一是锂电系,比如宁德时代、派能科技、瑞浦兰钧等,他们拥有电化学储能的核心资源——锂电池,同时对锂电企业而言储能又是其仅次于动力电池的重要细分市场。
二是光伏/风电系,比如阳光电源、阿特斯、明阳智能等,他们并不拥有上游锂电,但拥有储能业务拓展的市场、品牌及渠道资源,尤其是组件、风机及逆变器企业在新能源电源侧或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具有先天优势。
三是具有特定业务资源的独立第三方或独立品牌商,比如沃太、海博思创和智光储能等,他们也不拥有上游锂电,但往往拥有市场、品牌、渠道或集成技术等方面的特定业务资源。
不同的业务定位及商业角色,决定了储能业务的盈利模式、产业链话语权、盈利能力、竞争环境、业务延展性、未来发展潜力等,这些情况通过A股相关上市公司可见一斑。
02
A股三家典型上市公司表现
如今,A股涉及储能业务的上市公司众多,但都可以归集为上述三类玩家。
这里选择三家具有典型意义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其中宁德时代和派能科技均为锂电系,但宁德时代以销售储能电池为主,而派能科技更多面向终端用户且以家庭储能为主,阳光电源则作为光伏/风电系以储能系统集成为主,而独立第三方或独立品牌商在A股上市公司中的业务体量还比较小,这里不做典型介绍。
1、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为锂电系储能的典型代表,主要应用领域为发电侧与电网侧,用户侧通过与ATL的合资公司开展。
2021年度,宁德时代储能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60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4%,上年占比为3.86%;毛利率为28.52%,上年同期为36.03%;销售量约16.7GWh,同比增长599%,占公司锂电池销售量的12.5%。
通过测算,2021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销售均价约为0.81元/Wh(不含税),这也意味着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主要以储能电池而非终端储能系统的方式交付。
此外,这个价格水平与2020年持平,这就意味着在上游材料成本大涨的背景下,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比上年减少7.51%。
但是,对比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22%,储能系统业务的毛利率偏高,这也反映了储能业务的盈利能力更优。
近年,宁德时代非常重视储能业务的发展,并作为与动力电池相当的第二大业务,增速远高于动力电池,去年与国家能源集团、阳光电源、阿特斯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派能科技
派能科技也是锂电系储能,但不同于宁德时代,派能科技主要面向用户侧家庭储能领域,且拥有自主品牌,直接面向终端客户。
2021年度,派能科技的储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88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6.4%),同比增长90.4%;毛利率29.73%,上年同期为43.65%;以自主品牌和贴牌方式销售储能产品共计1456MWh,同比增长114%。
通过测算,2021年销售均价约为1.365元/Wh(不含税),这也反映了派能科技的储能业务主要以储能系统的方式交付,直接面向终端。
但是,在锂电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对比2020年销售均价1.54元/Wh(不含税),价格同比下降11.36%,导致毛利率大幅下降,比上年同期减少13.92个百分点。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环境加剧等因素影响,派能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同样下降。
3、阳光电源
阳光电源为光伏/风电系储能的典型代表,主要为系统集成业务,应用领域涵盖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2021年度,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168.5%;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3%,上年占比为6.1%;毛利率为14.11%,上年同期为21.96%;全球出货量约3GWh。
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定位为系统集成,不同于锂电系储能企业,因此毛利率相对较低,同时去年因未能按合同约定交付支付罚金而导致毛利率大幅下降,据公司介绍今年一季度已回升到20%。
实际上,除了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派能科技,其他A股上市公司比如比亚迪、国轩高科等锂电企业,天合光能、明阳智能等光伏/风电企业,以及智光电气、科陆电子等相关企业也涉及储能业务,这里不再展开介绍。
03、目前储能业务的几个特点
通过A股上市公司相对准确的数据,并结合储能业务实践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储能业务呈现几个特点:
第一,规模增长迅速,但基数仍然较低。宁德时代销售量同比增长601%,派能科技销售量同比增长114%,阳光电源出货量同比增长275%,去年三家上市公司销售量或出货量分别为16.7GWh、1456MWh、3GWh。
第二,毛利率明显下降。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从2020年的36.03%下降到2021年的28.52%,派能科技储能业务毛利率从43.65%下降到29.73%,阳光电源储能业务毛利率从21.96%下降到14.11%。
第三,业务模式分化并走向明确。宁德时代主要销售储能电池,平均价格约为0.81元/Wh(不含税),同样为锂电系的派能科技主要销售储能系统,平均价格约为1.365元/Wh(不含税)。而单纯的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更少、材料成本占比更高,相对一体化的储能业务毛利率更低。随着储能业务不断成熟,各家储能企业逐渐明确自身优劣势及业务定位。
第四,价格弹性/成本敏感性不同。用户侧家庭储能类似品牌消费,具有一定的溢价能力,价格容忍度要强于电源侧及电网侧储能,典型如特斯拉Powerwall,供不应求,多次涨价,而后者属于生产资料,追求IRR,对成本比较敏感,因此派能科技的盈利表现更好。
第五,储能用锂电池性价比仍有提升需要。一方面锂电成本不降反升,另一方面储能场景对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等特性仍有改进需求,尤其是新能源侧储能对循环次数的要求很高。相对成熟的锂电池尚且如此,其他诸如钠离子等非锂电技术路线的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更低,要么度电成本更高,要么能量密度更低,要么循环次数不行,等等。
第六,业务模式不断优化,摆脱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去年以来,锂电材料成本大涨,并逐渐传导到锂电池,同时导致锂电池供应紧张,储能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及交付压力。去年,阳光电源因未能按合同约定交付而支付罚金。目前,部分储能企业的业务订单开始与上游锂资源价格挂钩,以摆脱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第七,市场比较分散,渠道及品牌优势明显。目前,北美、欧洲、澳洲、日本等地区的家庭储能逐渐成熟,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区的新能源侧储能开始放量增长,国内新能源侧储能市场则分属于各个省市。面对全球化分散的储能市场,渠道及品牌是重要的竞争力,为此不同类型的储能玩家需要据此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实现产业分工。
随着能源系统向以电力为主转变,电力系统向以新能源为主转变,新型储能在“碳中和”浪潮中,正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
但是,随着近期锂电池价格不降反升,锂电储能成本高企,加之新型储能市场化机制仍不完善,热情高,盈利弱,叫好不叫座,储能投资的积极性正在受到困扰。
储能推广如何破题?是当前储能行业最值得思考的课题,本公众号上月发表了《成本高企,储能如何破题?》,对此做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个解决思路就是打通“新能源+储能”的市场化机制,通过“乾坤大挪移”式的成本疏导来间接解决储能的成本问题,从而破题。
只有让储能行业有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数量上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以最大化避免行业还没发展起来就已经白热化了的困境。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