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讯息!全国碳市场“扩容”:难点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2-06-17 05:53:20
编辑: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字体:

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第二个履约周期是否会扩大覆盖范围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仅对发电行业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提出了工作任务,对其他行业,仅要求组织报送2021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开展报告核查工作。这意味着,其他行业将暂缓纳入全国碳市场,火电行业仍是全国第二个碳市场履约周期的唯一控排行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是否应扩大?何时扩大?扩容的主要难点又在哪里?近日,在绿色金融60人论坛和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联合主办,《新华财经》《南方能源观察》杂志提供战略支持的“全国碳市场扩容的主要难题与应对策略”线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

更多能效提升机会在工业行业

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非常重要,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据介绍,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显示,电力行业和工业行业排放各占40%,而在减排措施中,能效提升扮演重要角色。现行碳市场主要将火力发电行业纳入,只是经过过去近二十年机组技术改造,煤电机组能效提升潜力有限,更多提高能效的机会在于工业行业。

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主任何平指出,研究发现,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降95%,而以钢铁、水泥、有色、化工这几个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在其中的综合减排贡献占到三分之一。

“实现工业部门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路径的协同,包括结构调整、能效提升、减量化和替代能源。短期内,调整工业结构和提高能效将是未来10—15年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而能源替代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在更长的时间发挥作用。”何平说。

不过,与会专家也认为,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不能操之过急,应尊重客观事实、循序渐进。

“生态环境部对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的原则是‘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减排和发展和谐演进的关系来推进碳市场建设,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碳市场的功能。在减排和发展两者同步适应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对碳市场来说是一种健康、合理的发展路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陆冰清表示。

行业未做好进入碳市场准备的同时,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所需机制也有待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市场部副总经理陈浩认为,推进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管理还需要重视政策衔接问题,避免给企业带来多重管控。“国家层面除了碳排放交易外,还在推进用能权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但这几块不同的环境权益政策尚未有效衔接。目前,已经有政策提出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那么,碳市场在扩容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多部门政策的衔接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多重管控,减轻企业受到的环境规制影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尚未重启的CCER制度也有待完善。“CCER制度自2017年暂停后还没有重启。如果CCER制度能够完善起来,再把这些行业逐步纳入,对于整个碳市场从强制到自愿抵消的补充机制都是比较好的。”陈浩分析。

陆冰清指出,虽然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电力行业,但扩容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扩容”不仅包含覆盖行业范围的扩大,还包括交易行为的多样化。“全国碳市场到目前为止才启动200多天,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市场,我们应该相信它能稳健有序地成长。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丰富主体,增加产品和推动控排企业更好地管理碳资产等多重路径,利用好碳市场工具,促进碳市场的平稳、持续、有序发展。”

数据质量管理挑战重重

将工业行业纳入碳市场范围面临着哪些困难?在何平看来,工业行业实现达峰、中和目标需要更明确的施工图。

“目前工业行业对双碳目标,特别是碳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仍存在盲目性。很多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主动设置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但往往又缺乏具体的路径和措施。在我们常说的路线图、时间表、施工图中,工业行业更需要施工图,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低碳转型解决方案。”何平解释。

工业行业的复杂性使其参与碳市场的难度较大,其中,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是难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几乎囊括所有工业门类的所有产品,许多工业部门有相当复杂的生产工序,而不同地区的工业行业生产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何平介绍,中国目前年消费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6000多家,5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有30000多家。“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我们目前积累的碳排放数据还是不够的。在碳排放管理法规、标准和核查能力建设方面的缺陷将进一步带来更多困难与挑战。”

“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可靠性比较难评估。从行业来说,有数据基础比较好的企业,也有各方面条件包括数据积累都不太符合标准的企业。在衡量数据可靠性时,我们普遍关注两个标准:一个是行业集中度,即大型企业在行业里所占的比例,大型企业的数据完备性较好;第二个是生产工艺,工艺简单的比复杂的更容易获得数据。”何平分析。

而与电力行业相比,工业行业更复杂,难以建立完备的数据模型。行业涉及范围广泛,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也影响着数据质量。陆冰清指出,在具有清晰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影响数据可得性和可靠性的因素还包括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

她以上海碳市场为例:“上海的试点市场有特别大型的企业,各方面的情况非常复杂,但管理能力非常好,所以提供的数据非常清晰。即使是在试点刚起步管理方法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对整个数据需求进行支撑,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也非常高。但也有些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要求执行能力有待提高,即使是比较简单的数据需求也无法支撑。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执行情况是影响数据的重要因素。”

此外,数据核查同样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广东,碳市场数据核查机构在完成企业碳排放数据核验后会提交一份核查报告,政府相关部门将组织第四方专家和机构针对该核查报告进行评议,如评议中发现问题则会将报告退回给核查机构和企业,由核查机构和企业进行校正、核对。“核查机构相当于代表政府对数据进行核验,对核查机构的管理以及对核查机构数据把控能力的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第四方评议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整改,那么核查机构后续评分、参与核查市场工作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陈浩介绍。

碳信息披露可同步推进

未纳入碳市场,不代表这些工业行业可以松懈。一方面,不少行业实际上已参与碳市场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驱使下,更多行业将面临着碳信息披露的压力。

在陈浩看来,所谓行业未纳入碳市场只是未进入碳市场交易环节,实际这些行业相关的数据调查、报送等筹备工作很早就已经启动,也持续根据要求进行数据报送了。“众多行业其实早已参与到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中了。”

GF60首席经济学家、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等实践角度阐释碳信息披露的迫切性。“202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推动上市公司的气候变化信息披露制度,同时欧盟及其他国家也在推动,而很多国际供应链要求率先实现碳中和。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一些高能耗行业不纳入碳市场,他们未来就有可能面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威胁,也有可能在国际供应链中面临碳中和的要求。”

何平则提倡鼓励企业主动做碳信息披露。“欧盟近期出台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如钢铁、有色和制冷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全球50%的钢铁产自中国,中国钢铁有10%的产量用于出口;全球的冰箱、空调等产品有一半都是从中国生产的,出口占产量的20%,碳关税将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额外的负担。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及早准备,鼓励企业主动披露碳信息,将有利于未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标签: 信息披露 温室气体 与会专家

   原标题:每日讯息!全国碳市场“扩容”:难点与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1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