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资讯丨上探锂电材料供应链 车企加速谋划电池“独立”
动力电池供应紧张叠加原材料涨价,倒逼主机厂掀起动力电池供应链维稳“保卫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2022年以来,主机厂加速自造电池步伐,并将其产业布局触手延伸至上游原料环节,凸显出车企布局动力电池供应环节的强烈野心。
8月25日,广汽集团发布两项关于动力电池产业化的重要议案。一是设立绿擎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9亿元;二是同意参股公司巨湾技研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根据规划,广汽集团自主电池产业化项目将在2022年底开工建设,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产线,首款核心产品为自主磷酸铁锂电芯。
除了广汽之外,还有多家车企在自产电池的路上加速向前。
媒体报道称,蔚来汽车正在自主研发磷酸锰铁锂和4680电池,并计划量产上述两种电池,供给蔚来及子品牌阿尔卑斯。
将视野投向国内,可以看到国际车企在自产电池方面的布局动作更为迅速。
特斯拉日前宣布,将在2022年年底前实现新型4680圆柱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初期规划产能达100GWh。
大众汽车正在携手其合作伙伴在欧洲建设6座电池工厂,规划总产能达240 GWh,其位于萨尔茨吉特的电池工厂将于2025年开始生产其方形标准电芯。
通用与LG新能源成立的合资电池公司Ultium Cells表示,公司正考虑在印第安纳州建设其第四家电池工厂,生产通用主导的Ultium Cells(四元电池)。
为实现其电池自产目标落地,主机厂正在从构建完整供应链和电芯技术开发两个方向同步推进。
一是,主机厂正在通过签署供货长单和增资入股等方式,与上游锂电池原料供应商进行深度绑定,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强化锂电原料供应保障,维稳其动力电池供应链安全。
例如,广汽埃安与赣锋锂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布局上游锂资源和废旧电池回收;同时入股磷酸铁锂正极供应商融通高科;
特斯拉分别与华友钴业和中伟股份签订一份为期3年的三元前驱体供货长单;同时特斯拉还签署了一份价值约 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8亿元)的镍材料采购合同;
华友钴业与大众汽车、青山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布局印尼镍钴资源开发,以及镍钴硫酸盐精炼、前驱体加工和正极材料生产等正极材料一体化业务;
通用汽车与浦项化学签署一份约13.77万亿韩元的供货协议,浦项化学将为通用和LG新能源的合资电池公司Ultium Cells供应高镍正极材料。
上述合作项目表明,主机厂在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产业布局,已经从上游的钴锂镍核心原料向关键材料环节延伸。
主机厂涉足电池研发制造背后,是其已经意识到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将成为其电动化转型的主要威胁。车企想获得稳定可靠的电池供应,就必然要提升其供应链的把控力与话语权。
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车企直接绑定上游原料供应有助于降低其电池采购成本,降低原料供应紧缺导致电池断供的风险。
车企直接与上游原料企业达成合作,将采购的原材料交给其电池供应商,目的是想改变其在电池供应方面的被动局面,将电池企业从供应商转变成代工方,从根本上控制电池成本和保障供货产能。
二是,主机厂加速自研自产电池步伐,主导电芯技术开发与标准,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为保障动力电池供应安全,车企纷纷与其电池供应商进行深度绑定,但在优质电池产能不足和锂电池原料涨价压力下,车企正在通过入股动力电池企业、新增电池供应商、自产电池和丰富产品矩阵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供应体系。
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呈现出非常清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车企加速下场自研、自产动力电池。一方面通过推出标准来掌控电池开发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电池工厂来保证供应链环节的稳定与可控。
目标,包括特斯拉、大众、福特、通用、雷诺、沃尔沃、保时捷、Stellantis、广汽、长城、吉利、上汽等主机厂,都制定了明确的自建电池工厂或与电池供应商合建电池工厂的计划,并规划了庞大的动力电池产能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企正在通过设定电芯尺寸、材料体系和适配平台的标准,主导电池技术开发,图谋在电池生产供应方面掌握更多主动权。
例如,特斯拉开发量产4680电池、大众主导开发方形Unified cell(标准电芯)、通用主导开发Ultium Cells(四元电芯)、广汽开发海绵硅负极电池/超能铁锂电池等。
主机厂深度参与电池的前期研发、规格定义以及标准主导中,有利于车企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产品,形成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抢占汽车价值链中的定义权和主导权。
在此情况之下,主机厂掌控上游资源维稳供应是其必经之路,构建透明、可持续的供应链,从而进一步优化其电池生产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进一步增长和动力电池产能进一步扩充,新能源汽车市场对锂电池原料的需求将迅速攀升。在此情况之下,后期将会有更多主机厂加强动力电池供应链布局,争相布局上游锂电池原料环节,以求最大限度把控原材料供应链。
在此过程中,动力电池企业也意识到,过去与主机厂形成的单纯买卖关系的合作模式将被打破。电池企业必须与主机厂打造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重塑新型供应链模式。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