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的“最后1公里”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驶入“快车道”-焦点要闻
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既是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消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热点领域,发展新型储能已经形成基本共识。
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必将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太阳会落山、风的“脾气”难以捉摸,因此,太阳能、风能只在特定时间产生。人们又该如何解决电力不稳定、不连续的问题?答案就是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就像给电力建银行,在多余的时候把部分电力存储起来,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在未来,作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重要支撑环节的新储能产业有望开启更大市场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国际上,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既是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消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热点领域,发展新型储能已经形成基本共识。而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新能源发电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截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却只有11%左右。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占比,与之配套的储能技术便是重中之重了。
那么,被称作新能源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新型储能技术将如何发展?今日请跟随《中国科技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
新型储能取得实质性进步 钠离子电池受关注
新型储能是什么?它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以“压缩空气储能”来说,它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能将空气压缩到盐穴中;用电高峰时,再释放空气,推动空气透平发电。例如在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地下千米的盐穴化身大型“充电宝”,一个储能周期可存储电量30万度,相当于6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量。
事实上,新型储能并非“新兴事物”。“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已经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得到大幅提升,应用成本快速下降。近5年,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1倍以上、循环寿命提高了2至3倍、应用成本下降超过60%。同时钠离子电池、全钒液硫电池等相关技术也取得快速发展,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3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装机规模不断扩大 锂离子电池仍占主导
新型储能技术大势所趋,我国进展如何?在2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压缩空气储能2.0%、液流电池储能1.6%、铅酸(炭)电池储能1.7%、其他技术路线0.2%。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此前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针对新能源消纳和系统调峰问题,要推动大容量、中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示范。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
而在这次发布的数据中,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浙江、山东、河北、青海等多地公布了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名单,项目数量和装机量均大幅增加,总装机约1800万千瓦,其中长时储能的项目装机占比显著扩大。另有数据预计,到2025年末,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新型储能发展一方面配置时长将由“十四五”时期的2~4小时逐步延长至6~8小时,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15%~20%后,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将成为刚需;另一方面,新型储能将大规模发展,一部分用于电源侧,推动“新能源+储能”绿色友好电源发展,另一部分布局在电网侧发挥电力支撑作用。
新型储能风头正盛 几大难点待攻破
截至2022年底,已有10余家长时储能企业完成融资,融资金额总计超10亿元,技术路线主要集中在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领域。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开端。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而恰巧在本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到2030年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
就目前来看,我国储能技术已实现“多点开花”,但储能技术发展依旧存在掣肘,仍需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尽管各种储能技术都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说,当前技术水平在效率、规模、安全、成本、寿命等方面尚无法完全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应用的要求;部分储能技术的成熟度尚需提高,部分核心技术还未完全掌握。
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支持建立锂电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