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于“胶水创新”的苹果,正在向AI时代示弱
文/邢书博real
蜷川实花的电影《狼狈》中说:“青春亮丽,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总有一天会结束的。为什么神先赐予我们年轻与美貌,再夺走呢?”
这部介绍整容女星从天堂坠入地狱的电影,用蜷川实花特有的艳丽色彩描绘了一个灰暗的未来。她将这种剧烈的下落称作“狼狈”。
这个词我想把它用在苹果身上,准确的说是苹果的新硬件homepod智能音响上。
智能家居的重点是更舒适,而非更智能
人人都爱智能音响,恰如人人都爱封面女郎。
在人人原子化的时代,在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饱受数字生活冲击的时代,在一切都在移动化的时代,有人妄图把人们重新拉回家庭,拉回客厅。
最先在数字时代提出家庭场景概念的可能是电视厂家。受到PC、手机、平板的冲击,电视行业发现让人人都有台电视的愿望实现不了,倒不如聚焦在客厅。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机会实在太少,况且大家的口味又很难统一,最终都不了了之。
电视无法承载家庭场景概念的根本原因是他不能互动。游戏可以互动,于是一帮主机厂商闻风而动。这些设备可以玩游戏,可以听音乐,可以看蓝光电影……家庭娱乐中心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可以和游戏主机画上等号。
主机无法填满家庭场景的方方面面,它们只是拿来娱乐的东西,不能教你学做菜,而家庭场景显然是用来生活的。这是一个更大的场景,需要更强大的产品来满足。
生活场景的智能化革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止步于碎片化的升级,却完全忽略了对整个家庭场景的中心化思考。
然而吊诡的是,冰箱、空调、饮水机、扫地机器人……仿佛一夜之间,他们的名字前都多了“智能”二字。过这些所谓的智能家居并没有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倒是手机里多了几个控制他们的APP。
问题是,手机作为一个移动设备,从来不是为了家庭场景设计的。
诚然,它可以从不离手,上厕所都带着。但一个舒适的未来家庭场景有赖于更先进的人机交互、更有效率的控制系统、更加智能的计算和更像人的灵魂。所以智能家居的重点并非更智能,而是更舒适。
甚至可以说,所有的移动化的努力都是在变相降低人的舒适度。
Airpod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和客厅里的拜耳音响相提并论;iphone的屏幕再大,和夏普的42寸4K电视相比还是很不公平。就算什么都不比,至少家庭设备不用充电,而一边插着电源充电一边撅着屁股刷微博的样子显然谈不上有舒适。或者可以这样说,所谓科技的炫酷感其实就是将狼狈不堪合理化。这不是生活的真谛,这是时代进步的代价。
大概我们都太步履匆匆了吧,都很难想象“我看见绿树和红玫瑰/我看见他们为你我开放”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了。我们只会关心ios11什么时候更新,谁谁谁又在包治百病。消费主义思潮释放了每个人心里的魔鬼,我们吞噬着自己的灵魂,也把传统家庭冲击的支离破碎。
生活场景的智能化革命来了
家庭场景的巴士底狱就要法国大革命了。
不管怎么说,亚马逊ECHO的出现让人们相信:
舒适的定义之于亚马逊ECHO,是一切都恰到好处,本该如此。
把智能语音助手放在任何移动设备上都可以算是天才的想法,但在大街上对着siri喊“附近哪有卖杰士邦的店”显然非常狼狈和尴尬。但在你的客厅里对着ECHO说就毫无问题,一方面是贝佐斯制造这个家伙的目的就是想让你买东西方便一点;更重要的是这是你家,你裸睡都行。
ECHO的核心是Alexa,他和苹果siri以及微软cortana一样,是声学、语音识别、语义、搜索、内容多层融合后的产物。但Alexa还有一个更大的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操作系统,因为只有操作系统才能承载完整的应用生态。
这个应用生态将完全基于生活场景,可以满足未来智能家居方方面面的需求。现在ECHO已经有一万多应用正服务于它的1000多万用户。注意,这是1000多万家庭用户。
这正是微软、google、苹果最担心的地方。
操作系统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移植难度最大的品种了。
Windows phone的失败证明了PC操作系统进入移动领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以PC为主要使用场景并和平板模式作为补充的的二合一设备卖得还不错;
iOS的移动性和mac OS的专业性也让苹果放弃了移植的可能,转而艰难的统一他们的操作体验与用户界面;
安卓借由开源的优势,理论上可以用在任何智能设备上,但google还在执意开发chrome设备,这也是无奈之举:安卓即使可以用在pc上,但移动应用在桌面的体验实在不敢恭维。
人们往往相信足够多的设备上搭载的操作系统有助于企业建立起来基于操作系统的生态环境;
人们往往相信自家的操作系统适应性非常好,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人们不愿意相信操作系统和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具有排异反应;
人们特别不愿意相信新场景下的新操作系统一旦扎稳脚跟,其他系统就没什么机会了。
在谷歌、微软和苹果看来,他们充满机会,似乎每家公司都能上演《出埃及记》。他们相信“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而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
苹果的智能家居注定不是这场革命的旗手
这句话不是指homePod发布的晚,而是这款产品的基因过于古旧。
HomePod作为苹果新开辟的硬件产品线,可以看做是苹果在家庭场景最重要的布局锚点:
作为未来家庭控制的中心,人机交互的入口,人工智能服务于用户交互的触点,作为巨头的苹果,无论如何都不会在这个位置缺失。
苹果有理由这么做,而且基本判断正确,却连出昏招。
据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60%的智能音箱用户就是做一些简单的询问,57%的用户会通过它来询问天气情况,54%的用户会让它播放歌曲。
考虑到简单会话与询问天气都是替代性极高且使用率随机性更大等原因,所以现在的智能音响本质上就是个装了语音助手的蓝牙音响。
按照苹果发布会的官方口径,这款产品主要是音质好,其次是能做个人助手,最后才是智能家居遥控器。对于一款智能产品来说,这叫做避重就轻;对于一款家庭音响来说,没他音质好的比他便宜,没他智能的比他音质好,这叫做首鼠两端。
苹果的逻辑是,他们有曲库丰富的音乐商店,有市场份额不低的语音助手siri,还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音频硬件制造经验。他们还有Homekit的第三方和睥睨众生的供应链,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撺掇了一个带siri的蓝牙音响。(智能音响不听音乐难道用来做菜?)
这很苹果,又非常不苹果。
ipod的成功除了重新定义了MP3播放器,更在于他从消费端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从产业链上打破了唱片工业固步自封的产业现状。这是那个值得尊敬的苹果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
在流媒体时代他落后于先行者spotify,于是像素级抄袭了它,而后靠着itunes的老本挨到现在。这是他平庸的一面,但好歹跟上了时代。
Homepod生在苹果最好的时代,现金充裕,市值高涨,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他有很多理由去重新定义智能音响,却没这么做。错不在Homepod这个产品本身,错在苹果的保守。这款产品是苹果的安全牌,它符合所有商业逻辑和产品逻辑,卖的应该会不错,却注定止于不错。
那个打破重塑的苹果不存在了,现在的苹果倒像是华强北的白牌厂家,利用现有的技术、市场、供应链,用胶水把这些部件粘合在一起,生产出各种所谓的智能硬件。这不是真正的创新,这叫胶水创新。
你很难在胶水创新的产品身上发现技术的亮点,也不太可能痴迷于这样没有灵魂的产品。因为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
苹果倒也没想怎么炫耀。
数据是苹果的软肋
苹果官方的口径只突出了两点,一个是他们保护隐私,一个是他们音质好。
实际情况是,HomePod的这两条优点都站不住脚。
站在公司的角度看,保护隐私更像一种宣传策略,这主要是因为产品乏善可陈,没什么好说的。
用户隐私在IT和互联网领域从来不是竞争力的来源,甚至大家在标准的执行上都高度一致。
一方面,技术的趋势都倾向于大家贡献出自己的隐私,因为信息越公开透明,越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家都希望别人公开透明而自己躲在角落八卦,因为窥探隐私会面临道德法律的风险,是对每个人的信息掠夺;但别人的隐私又非常下饭,拿来娱乐很不错。
隐私保护作为网络安全的一部分,是有成本的。一家公司注重网络安全会增加他的成本,不注重网络安全又会损坏商誉。这样的波动最终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就这点来说,苹果不会比其他人做的有多好,也不见得有多差。任何一家公司在这方面都会做成本控制,无论得当与否,都只是经济行为,没必要过分解读,前提这是可控的。
最不可控的还是人。WWDC刚刚开完一天,新华社就报道了这样一起打脸的事件:苹果员工非法盗取Apple ID关联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在网上兜售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