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成为社会发展的“智力动车组” 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构成
到了10月,泰来县近10万亩优质水稻就将收割。胡公略难以掩饰兴奋之情:饱满优质的水稻让他和当地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深挖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是柳超把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未来,他希望能够在数据领域的深水区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范妍熙(左)在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与合伙人达成了共识。稳定的工作团队让她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几年奔走于各大展会、比赛,布仁和澈乐木格不仅是企业的创办人也成为了企业品牌的宣传人。布仁希望把他的销售业务转移到东部沿海城市。
海归,既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个体,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构成,是创新创业的“智力动车组”。
5年来,在中央、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促进下,海归整体数量增加,创新实力增强。
5年来,那些从海外学成归来又心中有着斑斓梦想的年轻人,活跃在这片大地的各个领域,甚至是在一个村落、在一爿陋室,从深夜到黎明,都能见到他们不惧疲惫、克服困难的身影。
海归,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已不可替代。
胡公略的5年:
5年来,海归常态化地将诸多智力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胡公略是留英博士。2007年回国创业。2012年开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指引农民脱贫致富。
水稻种植最重要的育秧期,胡公略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到大棚里逐一查看秧苗的生长状况。凭借多年的学术研究和田间地头的经验,胡公略已经练就了进大棚闭着眼睛就知道稻苗生长状况的本领。他说:“清晨进入大棚,健康的秧苗散发的气味是清新的,而遭受了霉菌、镰刀菌等细菌真菌感染的秧苗即使外表看不出病态,根部也已经开始出现病变,就会散发出异味。每天我都工作在田间地头,这些经验也就慢慢地积累下来了。”农民们都对这个水稻种植技术专家竖起大拇指,他们认为胡公略不仅有真本事,而且还接地气。
在英国获得了农业生物博士学位之后,胡公略回到家乡黑龙江。目睹国内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大有用武之地。在和农民接触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老化等问题,呈现出网破、线断、点散的状态。2012年,胡公略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施药等农业技术指导。刚开始,他也面临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农民不能理解他教授的专业词汇和知识,而他又难以听懂农民的方言,从而造成沟通交流障碍。通过在生产一线长期和农民接触,这个难题逐步得到解决:每年他至少要在田间地头待上3个月,听取农民反馈,再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
因为在水稻种植和农业技术上的专业权威性,胡公略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聘请为水稻发展总顾问。胡公略没有丝毫犹豫,接受聘请,来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奋战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在考察了当地环境后,胡公略认为当地完全具备出产优质水稻的条件,只是因技术的欠缺和观念的陈旧,农民没有种植优质水稻的自信。胡公略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号召,着重调整种植结构。无论是对自己的创业项目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朝着优质、顶尖的方向发力,把“傻大粗”农业种植模式转变为精致农业的科学发展模式。
今年,在胡公略带领下,泰来县近10万亩优质水稻示范田长势喜人,这让他和当地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胡公略这样说:“我在生活待遇方面要求不高。留学回国后,选择走上田间地头确实吃了不少苦,但是所学知识能派上用场,并得到农民的认同,我感到很自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