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 680万郑州人喝上丹江水
有利于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南水北调工程在郑州市投资巨大,工程建设期间和投用后,带来强大的就业机会。因水资源供给增加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的产业及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都将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另外,南水北调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产业项目会迅速开发建设、区域经济格局将产生一定变化,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劳动力向郑州迁移。
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品味提升。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沿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用水矛盾缓解,置换出来的黄河水将用于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生态用水会相应增加,水流的自净功能会有所恢复和增强,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库区也会部分重现生机,沿线植被状况会有所修复,用于绿化、营造水体、清污等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水源会相应增加。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郑州市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得以遏制,浅层地下水平均升幅3.03米,郑州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生态效益凸显。
其实,南水北调总干渠“输水”的过程中也在直接助力郑州生态建设。干渠在郑州市境内129公里,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对改善郑州居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上,郑州市政府在干渠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文化公园,努力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建成清水走廊、生态走廊,目前已初步形成“林水相映,绿茎繁花”的景观结构。
移民搬新家
生活节节高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水源工程的组成部分。由于大坝加高,上游地区淹没面积达144平方公里,库区需要动迁移民34.7万人,其中河南省16.5万人。郑州市共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8735人。
郑州市将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在经济基础和耕地质量相对较好、距城镇较近、靠近要道、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新郑、荥阳、中牟3个县(市)15个乡(镇),建设移民新村22个(包括3个社区移民新村)。移民安置工作从2008年试点开始,到2011年完成。
移民搬迁后,着眼移民长远发展,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郑州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稳定发展的实施方案》,结合每年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有重点地向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倾斜。同时,按照省政府移民办“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政策要求,郑州市持续对移民村集体的发展进行帮扶。通过对移民村实施项目扶持、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指导、招商引资等措施,多方面促进移民生产发展和社会融入。
政府的扶持加上自身的努力,这些郑州新市民的生活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好。
近日,记者来到荥阳市高村乡李山村采访。李山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搬迁村,2010年8月12日由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搬迁至荥阳市高村乡。发挥来自丹江口的优势,村里不少村民开起了丹江鱼餐馆。
“俺村的丹江鱼小有名气,节假日有不少郑州人来吃饭。”经营农家乐饭店的李宗明告诉记者,村里一家饭店年收入大概三四十万元。除了特色餐饮,村里还建起了温室大棚,发展家庭采摘。利用交通优势、独特资源和国家的移民扶持政策,李山村正在把旅游观光餐饮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发展。
据悉,2011年,丹江口库区移民刚搬迁到郑州时,年人均收入约4300元,到2016年底,移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2017年移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1.6万元。
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移民村的集体经济也开始造福村民。发展较快的中牟县北沟石井村和全店村、新郑市新蛮子营村、荥阳市上集社区,村集体收入已近100万元。2015年起,全市至少有3个移民村分别向群众发放了每人300元左右的集体收益分红,多个村移民户的水费、有线电视费、合作医疗费等由集体统一解决缴纳,为移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移民子女教育的问题政府也有考虑。对于移民子女中职、高职教育,郑州市通过纳入市、县财政支持的政府产业发展基金进行安排解决,其中,中职教育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高职教育每生每年补助3000元。有政策引导,郑州正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移民。
有移民感慨地说:“现今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移民在郑州已经扎下了根,过上了好日子。
今后,郑州市将全力做好南水北调通水期间安全保卫及防范工作,保障配套工程平稳运行。同时,推进总干渠两岸生态公园建设,继续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郑州仍在努力。(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景建国 刘素娟)
▼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之“最”
1.输水隧洞最大。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来的长江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2010年3月竣工。为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中线穿黄双线隧洞开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2.跨渠建筑物最多。南水北调工程郑州段按照“三原”原则恢复建设各类跨渠桥梁,2012年郑州市政府为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和航空港区建设又新增了40多座跨渠桥梁,这样在郑州129公里的总干渠上共有桥梁165座,属河南段最多。
3.调蓄水库最多。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共设有调蓄水库6座,郑州市占4座,分别是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老观寨水库和望京楼水库。
4.沉井泵站最大、泵站数量最多。郑州市22号沉井泵站为钢筋混凝土圆形永久性构筑物,直径30.4米,壁厚2米,井筒内面积约530.66平方米,沉井总高度为24.2米,沉井埋置深度为27.2米,为我省最大沉井泵站。同时,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共建设抽水泵站21座,郑州市有7座,属河南最多。
5.受益范围最大。南水北调河南省分配水量为37.7亿立方米,郑州市分水5.4亿立方米,是全省分配水量最多的城市。同时,新郑城区、中牟县城、郑州航空港区、荥阳城区和上街城区均吃上丹江水,明年新密城区也可吃上丹江水。
-
无相关信息